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在已經具備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條件時,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徑,從而失去了機會;而成功者則相反,他們從不等待萬事俱備,只是竭力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一點優勢,立即投身進去,讓自己首先抓住機會,從而成長起來。《讀者文摘》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深思。


原作者:劉燕敏
1921年6月2日,電報誕生整整25周年。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歷史性的發明,發表了一篇簡短的社論,其中傳達的一個重要資訊是:現在人們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對這一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人作出了反應。那就是,創辦一份文摘性刊物,讓人們能在浩如煙海的資訊中,儘快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這16人中,有律師、作家、不動產推銷員,有本來就在新聞部門工作的編輯、記者,有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甚至還有一名國會議員,他們都認為這類刊物必定有廣闊的市場,投資創辦之後,其收益必將不可限量。
  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這16位有先見之明的人士,都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郵電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需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選舉以後。
  得到這一答復,其中的15人為了免交執業稅,向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只有一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一套,他回到他的暫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個儲藏室,和他的未婚妻一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征訂單運到郵局寄了出去。
  也許,成功等待的就是這種人,他們從不等待時機的成熟,他們知道時機永遠都不會成熟。

  總之,從這對年輕人在儲藏室裏糊信封起,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就誕生了。目前,他們創辦的這份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已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在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其發行量逾3000萬冊,讀者達1億人,該雜誌社的年總收入約5億美元。在美國百強期刊排行榜中,多年來位居第一。德威特•華萊士夫婦也由原來的不名一文,成為美國的富豪和有名的慈善家。
  近年來,各國出版界不斷有人組織會議,從編輯出版的角度探討《讀者文摘》的成功經驗,然而從華萊士夫婦個人角度探討成功經驗的卻不多。
  前不久,偶爾在網上看到美國出版署公佈的這份歷史資料,讀後感慨頗深,我想,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並不少,而成功者並不多?是不是因為很多聰明人在已經具備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條件時,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徑,從而失去了機會;而成功者則相反,他們從不等待萬事俱備,只是竭力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一點優勢,立即投身進去,讓自己首先抓住機會,從而成長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astation 的頭像
    teastation

    洛城冰牛奶茶坊

    teasta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