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是否有相愛而被迫分手的經驗,那可是錐心泣血的痛苦。羅先生和茱小姐原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圈逍遙自在,不過愛情往往讓人盲目,讓他們跨越不可能的界線,雖是快樂的相識,卻也是痛苦的開端。西方著名的愛情悲劇--《羅蜜歐與茱麗葉》,不應該相愛的人卻相愛了,最後雖然以悲劇收場,但卻成為世人歌頌的愛情故事。
 
柴可夫斯基憂鬱孤獨的性格,導致他的音樂時常帶有悲觀的色彩,故有「悲愴音樂家」的稱號。1869年,柴可夫斯基開始寫作他最著名的管弦樂幻想曲《羅蜜歐與茱麗葉序曲》。在「悲愴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詮釋之下,更讓人瞭解到愛情的可貴和無奈。
 
讓我們來瞭解這首古典音樂的奧妙。



 
 
    本曲是柴科夫斯基年輕時代的作品,為巴拉基烈夫(Mily Balakirev)的建議下所作。由於當時柴科夫斯基正結束一段與法國歌者雅爾托(Desiree Artot)年少痛苦的戀情,似乎有以此莎士比亞悲劇來作為自我心理狀態的投射。全曲初稿於1870年完成,之後經過了兩次修正才正式定稿。

 
  柴科夫斯基試圖透過音樂的結構,反映出戲劇中的重要情節,因此,本曲由「勞倫斯修道士」、「兩大家族的衝突」、以及「愛情」三大戲劇主題所構成,並以單樂章的交響曲形式所寫成。 

  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情節最終,茱麗葉是依勞倫斯修道士的建議在與巴利斯完婚後喝下一瓶能使她沈睡許久的藥,等待羅密歐帶她一起共赴天涯,未料羅密歐誤以為茱麗業已死,便飲毒藥自盡,不久後茱麗葉醒來,卻發覺愛人就死在身旁,傷痛欲絕下即隨死神而去。於樂曲開始,由豎笛及低音管引導出宗教般嚴肅而安靜的和聲,聖詠的旋律訴嘆著無奈的心情,是為「勞倫斯修道士主題」,傳達出勞倫斯的立意雖佳,但卻還是導致悲劇的發生。 


  在猶如序曲形式的「勞倫斯道士主題」之後,樂曲速度加快,情緒亦隨而緊繃,這是描述蒙特鳩與卡布烈特兩大家族傳統衝突的「衝突主題」,打擊樂的介入與切分音的混用,加深了緊張與不安的氛圍。接續,則是描寫羅密歐與茱麗葉兩人纏綿繾綣的「愛情主題」,由英國管與中提琴共同灑出情愛的辛酸,即使在主題後段有甜蜜的共舞,但卻是短暫而易逝。 


  之後的發展部部份,由「衝突」與「愛情」二大主題伸展,樂曲在此,所有兩家族的激憤、衝突、爭鬥都狂爆得傾囊而出,愛情濃得化不開,在衝突中極力掙脫。及至最後,「愛情主題」朦朧再現,象徵這段沒有終曲的戀曲已然隨風而逝。


        不管是東方的梁山泊與祝英台,或是西方的羅蜜歐與茱麗葉,都是沒有快樂的結局。在此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幸福。

     想聽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嗎?底下是midi的連結網站:
 
部份內容來自下列網站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d/cl_composition.php?c_id=clf0343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sta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