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否應該要學習一隻貓,當牠自己獨處時,發出一陣一陣的咕嚕咕嚕的快樂叫聲,不害怕孤獨和寂寞;忘卻過去的憂愁,也不去憂慮未來的煩惱,原來快樂就是這麼簡單,知足常樂、怡然自得。(洛城冰牛奶)

(網路圖片)




--------------------------------------------------------------------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或譯安迪·沃霍爾,是波普藝術最有名的開創者之一。1928年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出生。是波普藝術的宣導者,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是捷克移民的後裔。沃霍爾從小酷愛繪畫。


 
Andy Warhol的名字幾乎是普普藝術的同義詞,1945年到1949年之間就讀於卡內基科技工程學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畢業後即以平面藝術家之姿在廣告界中大放異彩。他的作品早於1952年就在紐約嶄露頭角,並於1956年得到廣告人夢寐以求的“藝術總監會賞”(Art Director’s Club Award)大獎。他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廠”(Factory)內聘請了一組工作團隊,摒棄古典藝術,立志從事於顛覆傳統的概念創作。“大量複製”(mass productions)當代著名人物的臉孔就是其中之一,將濃湯罐頭與可樂瓶化身成藝術品也廣泛為人所知。


 
波普藝術來源於英文縮寫“POP”,即流行藝術、大眾藝術。它於20世紀50年代最初萌發於英國藝術界,60年代鼎盛於美國。工業化時代,人們聚集于現代都市,商賈雲集,城市的廣告、雜誌、電視、卡通漫畫等等宣傳造就了波普藝術的問世,美國波普藝術家強調日常可視物體作為一種更能讓人理解的語言形式,是表現抽象精神世界的可靠手段。
 
這場藝術運動中,沃霍爾一馬當先。他被視為波普藝術最初的代表人物和最有革命性的藝術家,和杜尚、博伊於斯、克萊因並稱為20世紀後半葉對世界藝術貢獻最大的四位藝術家。
 
沃霍爾作品的內容與美國社會的消費主義、商業主義和名人崇拜緊密相連,也被稱為政治波普,是針對消費社會、大眾文化和傳播媒介的產物,被稱作打破粗俗與高雅界限的藝術嘗試。
 

 
安迪·沃霍爾“歪曲或包裝“過瑪麗蓮·夢露、UV樂隊、可口可樂、美元和Channel五號。安迪·沃霍爾的名言是“與其看他們寫的書,不如看他們怎麼選內衣”。
 
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以日常物品為作品的表現題材來反映美國的現實生活,他喜歡完全取消藝術創作的手工操作,經常直接將美鈔、罐頭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貼在畫布上,打破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
 
1960年代初期,他用庸俗的絹版畫(silk screens)驚動了藝術文化,其作品描繪了好萊塢影星、康寶濃湯罐、Sing Sing's監獄博物館裡的電椅以及從報紙上擷取的車禍照片。這些作品的衝擊來自故意套色不準或圖案移位的視覺模糊、來自明亮率直的鮮豔色彩,更重要的是它們隱含著冷漠的訊息-藝術作品變成可以大量生產的「產品」。如果藝術創作可以全盤簡化成圖像生產線,甚至可以銷售,那麼瑪麗蓮夢露、Brillo肥皂的紙箱、牛、貓王以及轟動一時的死亡就變得一切平等,甚至全都可用金錢取代。這樣的Andy Warhol用一句話總結他的藝術生涯:「我以一名商業設計工作者(commercial artist)起家,但我希望能以商業藝術工作者(business artist)終了。」

 
Andy Warhol是時代的霓虹招牌,閃爍著性、八卦、死亡。他對名聲渴望促使他從不安於畫家的身分,他成為導演,拍攝標示著官能與荒無的電影*7;他成為音樂人,與「地下絲絨」(Velvet Underground,亦稱「非法利益合唱團」)主力路˙瑞德(Lou Reed)合作;出版報導著裝腔作勢的訪談的社會雜誌;甚至不定期在電視上客串演出。這些活動以這位藝術家為中心轉動著,環繞著他空虛的凝視與微弱的、如同神諭般的格言:「我想成為機器」以及最耳熟能詳的「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打轉。

1987年,Warhol 於紐約與世長辭。在他逝世兩年後,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為他舉辦了完整的回顧展。
 
他的確成名了,在離開人世後的十年,Andy Warhol像個帶著輕微惡意的傳教士幽靈,漂泊在藝術界。許許多多藝術家以他為楷模,變得更加大膽活潑。Warhol巧妙地包裝這個世界以及他自己,替80年代以傳播媒介成名的藝術家,如Julian Schnabel和David Salle;以及充滿自我意識的藝術家,如Cindy Sherman 和Sherrie Levine開闢了一條道路。從此,藝術家橫跨整個地球,馬不停蹄地大量生產共同的標誌、馬桶座、洗潔精的箱子等。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應當是美國的Jeff Koons的多彩雕像「Michael Jackson and Bubbles」,以及英國以甲醛製作切割的公牛標本,裝在玻璃櫃裡公開展示而聲名狼籍的Damien Hirst。他們都象徵著「後安迪‧沃荷」效應,即:「所有的人生經歷,都可以從一堆刻意設計出來譁眾取寵的仿冒品、偶像當中編造出來。」

安迪·沃荷認為藝術與金錢掛勾,因此應該要努力把藝術商業化。他的著名作品中,有一幅不斷複製家傳戶曉的金寶湯圖案,就是宣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一階段。他經常使用絹印版畫技法來重現圖象。他的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是名人以及人們熟悉的事物,比如瑪麗蓮·夢露和埃爾維斯·普雷斯利。重複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安迪·沃荷亦曾投放精力到電影和音樂上(地下絲絨 The Velvet Underground)。但其電影作品多被視為地下電影,《Chelsea Girl》、《Eat》、《Blue Movie》等,以創意的色情、缺乏情節和過份地冗長著稱。

 
1968年,安迪·沃荷遭狂迷槍擊,重傷但撿回一命。1987年2月22日,他在紐約家中心臟病發逝世,享年59歲。他的身家估計高達7億美元。

最驚世駭俗的大師語錄,最原汁原味的普普精神!
 
他是評論家口中「空無一物的本體」,是朋友眼中「灰姑娘與吸血鬼的綜合體」,是媒體報導「最會賺錢的過世名人之一」。
 
他是紐約社交圈的派對之王,是藝術界的普普教皇,是二十世紀的藝術巨星,他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
 
美國傳奇藝術家、普普大師安迪.渥荷的第一本個人經典著作,暢談:愛、性、美容、名氣、工作、金錢、成功、紐約、美國人以及他自己。書中談及他的童年、赴紐約發展的歷程、六O年代藝術工廠的大張旗鼓、震驚社會的槍擊事件,以及周旋在時尚名人的派對生活。
 
字裡行間充滿安迪渥荷式的玩世不恭與嬉笑怒罵,也爲普普精神下了最傳神的註腳。本書於1975年出版,這本現代藝術的經典之作,睽違三十年才首度和台灣讀者見面。對許多熟悉他的讀者來說,應該早就引頸企盼。
 
除了安迪.沃荷的藝術外,讀者得以窺見一代奇才之所以躍升美國當代傳奇的背後原因。他前衛獨特的觀點,不按牌理出牌,非關藝術,但字裡行間,卻流露最純正的普普精神,帶給我們無比的娛樂性和啟發。
 
 
【安迪.沃荷語錄】
◎愛
我崇尚長期的訂婚關係,越長越好。
羅曼史難,但性更難。
◎性
綺想式性愛遠勝於真實的性愛。最刺激的事情就是「不去做」。
永遠不去做是非常刺激的。最撩人的吸引力來自於從未相遇的兩端。
◎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就是可口可樂,沒有錢能讓你買到比街角流浪漢所喝到更好喝的可樂。
所有的可口可樂都很好喝。伊麗莎白˙泰勒知道,總統知道,流浪漢知道,你也知道。
◎工作
被生下來就像是被綁架一樣。然後被賣去當奴隸,不停地工作。
◎時間
爲自己保留時間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保養得一點吸引力都沒有,這樣一來沒有人會對你有一丁點的興趣。
◎藝術
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
◎美
危險中的美會變得更美,但是泥濘中的美會變醜。
◎成功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
◎美國人
美國人對賣東西興致缺缺──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買人,買錢,買國家。
◎瑪麗蓮˙夢露
有時我想,「絕世」美女必定無趣至極。但我想起瑪麗蓮.夢露,她說過最棒的風趣對白。
 

----------------------------------------------------------------------------------------
吳垠慧/臺北報導  (20081230) 
安迪.沃荷以性感巨星瑪麗蓮.夢露巧笑倩兮的招牌笑容從事系列創作,不僅讓夢露風華常駐世人心中,也鞏固了夢露作為廿世紀性感女神的地位。夢露系列中的十幅,都將在元旦中正藝廊開幕的「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一次排開。
 
     在主辦單位廿九日舉行的開箱儀式中,其中一件夢露像搶先曝光,眉、眼、唇都敷上銀粉的夢露,展現時尚貴氣。
 
     由中時媒體集團、國立中正紀念堂和藝術家雜誌社共同主辦的「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展出沃荷從一九五○至八○年代間以水彩、絹印、壓克力顏料創作的一二二件作品。除了夢露像,還有搖滾天王貓王、政治強人毛澤東等名人肖像,更有以康寶濃湯、可口可樂等美國消費商品為題材的作品。
     名人肖像 貓王、毛澤東成主角
 
     「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是由西班牙杜斯和丁松文化策畫公司(d’O.S. Timsort)所籌畫,二○○六年起在歐洲各地進行巡迴,台灣是亞洲巡迴首站,展品來自義大利、西班牙、瑞士和美國等國,廿四箱展品均由中華航空運送來台,總保險金額為三千萬歐元。
 
     一九五○年代沃荷從商業廣告設計發跡,這樣的背景讓他對時代氛圍掌握敏銳,他的藝術都以反映當下流行文化為特色。一九六○年代沃荷跨足藝術創作,以一系列名人肖像、消費商品絹印版畫快速走紅,夢露、毛澤東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最愛夢露 性感巨星多樣性呈現
 
     一九六二年八月瑪麗蓮.夢露自殺身亡,為了紀念這位性感巨星,他從雜誌封面上擷取夢露頭部特寫,以幾種配色加上絹印複製的方式呈現。沃荷曾言:「一個人不化妝的時候,看起來最讓人想親吻;瑪麗蓮的雙唇不屬於令人想親吻的唇,卻非常適合拍照。」
 
     沃荷凸顯夢露半瞇的眼神、豐滿的嘴唇和鵝蛋臉形,利用不同色彩襯托。其中,沃荷個人認為最美的配色,是「金黃頭髮、淺綠色眼影加上朱紅嘴唇」。昨天開箱的《瑪麗蓮.夢露》則是一九六七年所作,嘴唇、眉眼、臉龐都鋪上銀粉,五官變得模糊,似乎比喻外界其實無法明瞭夢露的內心世界。
 
     喜愛流行 話題人物成創作題材
 
     昨日開箱的另一件名人肖像是一九七二年的《毛澤東》。一九六八年五月,毛澤東和毛語錄成了歐洲年輕人崇拜的偶像,風行一時。喜愛流行事物的沃荷自然不會忽略這題材。他一九七二年起開始創作毛澤東,一九七四年在巴黎展出時,還以毛澤東當成壁紙圖樣貼滿整個展場。沃荷認為,毛澤東只是一九六○、七○年代共產世界的代表人物,但對他個人而言,畫毛澤東沒有任何政治意義,也不代表政治傾向。
 
     然而,這次巡迴展在中正紀念堂展出,主辦單位計畫從元旦開始在中正紀念堂外觀牆上投影十件精彩展品。《毛澤東》能投影與否?對常成為政治角力場的中正紀念堂來說,還在評估中。
 

 
 ----------------------------------------------------------------------
 
美國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今年適逢他的八十冥誕,歐美紛紛推出作品展,向這位元繼畢卡索後對廿一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致敬。台灣也不落人後,由中時媒體集團、藝術家雜誌、中正紀念堂聯合主辦「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明年一月一日在中正紀念堂一樓盛大登場。
這項「普普教父」巡迴展由歐洲獨立策展人、策展公司等組成的「策展人協會」策畫,網羅歐洲藏家手上珍藏的沃荷作品,從二○○六年開始在歐洲各地進行巡迴。台灣是亞洲地區的巡迴首站,預計展出一二一件沃荷的絹印、水彩、壓克力的創作、雜誌專輯的封面設計。
 
一二一件作品 名人絹印受矚目
展品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沃荷一系列以明星與時尚人物肖像為主題的絹印,包括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貓王、毛澤東等名人肖像,都將在這次的展覽中現身。另外還有沃荷以康寶濃湯、可口可樂等消費用品等為主題的絹印。
另有廿八張由義大利攝影師佩德里亞力(Dino Pedriali)拍攝的沃荷個人照,這批從未在台灣曝光的照片,記錄了沃荷過世前幾年的工作以及生活之面貌。
一九五○年代沃荷從商業廣告設計發跡,這樣的背景讓他對時代氛圍的掌握相當敏銳。他曾說:「在商業領域出類拔萃是最令人著迷的一種藝術。」

 
廿八張個人照 在台灣首度曝光
一九六○年代沃荷跨足藝術創作,以一系列名人肖像、消費商品的絹印版畫快速走紅,消弭商業與藝術之間的界限,讓他成為美國普普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此後他陸續涉入電影、音樂、舞蹈、流行文化等範疇,他所成立的「工廠」(Factory)更成為當年紐約社交名流、搖滾巨星、文人墨客聚集地,甚至被視為紐約文化界中心。而沃荷本人頂著銀白龐克假髮、臉上脂粉等特異言行裝扮,也成為外界討論的話題。
 
取材生活圖像 創作主題大眾化
沃荷的創作主題總是取自大眾媒體經常曝光的圖像,不論什麼階層的觀眾,都對他的主題一目了然,包括名人、生活用品等。他將這些圖像重複排列成九宮格狀,以不同的配色來表現,現今來看,就像是時下青少年的「大頭貼」文化,由相機拍下影像之後,輸出好幾格的相同畫面。
不過,沃荷當時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歌頌美國消費與大眾媒體文化,另一方面又想呈現在商業社會之下,人際之間冷漠又疏離的感受。沃荷曾表示:「我真希望自己能發明像牛仔褲這樣的東西。某種令人牢記懷念的東西。某種大量生產的東西。」
 
沃荷名言傳世:「在未來 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很少有藝術家能像安迪.沃荷這樣,從勞動階級出生的捷克移民第二代,卅歲出頭就在紐約這個花花世紀飛上枝頭當鳳凰,生前就已名利雙收,去年還名列「全球死後十大最會賺錢的富人排行榜」第六名。他的名言很多,如「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等,今日還經常被引述。
沃荷予外界的形象,多半是慘白的面容和瘦削的身形,神情害羞,一雙眼睛卻透露出神經質。一九二八年沃荷生於美國匹茲堡,父母都是捷克移民,父親是礦工和建築工人,母親是幫傭。沃荷幼年即身體孱弱,還罹患神經性舞蹈症,無法順利控制自己的肢體,大多時間臥病在床看漫畫、電影雜誌和畫畫。這些經驗,日後都變成為他的創作靈感。

沃荷在匹茲堡的卡內基理工學院繪圖設計系完成學業,一九五○年代到紐約闖天下,短短兩、三年便以廣告設計師、插畫家的身分嶄露頭角。一九六○年代他轉向藝術創作,開始創作絹印版畫,以時尚名流的肖像受到關注,不少人趨之若騖預約製作。一九六三年,他將曼哈頓東四十七街上的廠房改成名為「工廠」工作室,吸引一批年輕人進駐,性、藥物、扮裝、變性、同性戀在「工廠」都不是禁忌,其中幾位年輕人深受沃荷賞識,被稱為「超級巨星」,曾出現在沃荷主導的電影、雜誌當中。沃荷也曾擔任「地下絲絨」樂團的經紀人。

沃荷是工作狂,也曾被批評是冷酷無情的「吸血鬼」。一九六八年,曾與他合作的女演員威勒麗(Valerie Solanas)闖入「工廠」開槍射殺他,沃荷中彈所幸大難不死,沒想到一九八七年卻因膽囊手術,藥物過敏病逝。
 
 
展覽名稱: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
展覽日期:2009/1/1~2009/3/29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第一展廳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08/11/28
 
 

 
------------------------------------------------------------------



Born as Andrew Warhola, known as Andy Warhol and given the name Prince of Pop by the media, was a great artist who is identified with Pop Art. He is an American legend born in Pittsburgh in 1928. Warhol’s career started when he moved to New York and worked as an illustrator for magazines and commercial advertising.
 
Warhol made his first Pop paintings based on comics and ads in 1961. He started painting daily objects of mass production, like Campbell Soup cans and Coke bottles, later on in the sixties. Soon after that, he started making silkscreen prints of famous personalities like Marilyn Monroe, Elvis Presley, and Elizabeth Taylor. During the same time, he also extended his talents into other fields of film, publishing, writing, and television, and he started his series of “death and disaster” paintings that included images of electric chairs, suicides, and car crashes.
 
Warhol made his first Pop paintings based on comics and ads in 1961. He started painting daily objects of mass production, like Campbell Soup cans and Coke bottles, later on in the sixties. Soon after that, he started making silkscreen prints of famous personalities like Marilyn Monroe, Elvis Presley, and Elizabeth Taylor. During the same time, he also extended his talents into other fields of film, publishing, writing, and television, and he started his series of “death and disaster” paintings that included images of electric chairs, suicides, and car crashes.

It was in 1963 when Warhol began making classic films; he made about 600 films from 1963 to 1976. His most famous film classics were Sleep (1963), Empire (1963), Kiss (1963-64), and The Chelsea Girls (1966). Warhol announced publicly in Paris during his exhibition in 1965 that he was retiring from painting to pursue filmmaking. In late sixties, Warhol published his first mass-produced book, Andy Warhol’s Index, followed by a series of best-seller books. In 1971, one of Warhol’s designs was nominated for a Grammy Award. The design was a close-up photo of the torso of a man wearing jeans with a real zipper; it was used as the cover for The Rolling Stones’ album Sticky Fingers.

In the 1980’s, Warhol aired television shows nationally on MTV, and he also created work for Saturday Night Live and produced music videos for rock bands. He modeled in fashion shows, and in print and TV ads for many companies. Warhol died in New York city in 1987 due to complications followed by a surgery to remove his gall bladd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sta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