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跟妻子長期不睦,自感生命無多的趙媽媽對護士訴說:「我的媳婦自從和我吵架後,就沒有叫我一聲媽媽,我死都不瞑目。」 

護士將這句說話轉告媳婦。

媳婦左思右想,還是提著一籃水果來看婆婆。媳婦一眼看到病床上的婆婆宛如風前之燭,氣若游絲,一陣心酸,情不自禁叫了聲:「媽!」
 
婆婆沒有理會,這時媳婦想到剛過門時,婆婆也是非常疼愛自己的,自己也有年輕不懂事的地方,為什麼要跟老人計較呢?想想她流下眼淚又叫了一聲:「媽媽,對不起!」 



-------------------------------------------------------------------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如何使病人在臨終時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與關懷?不但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 

人的生命有兩個極端──出生和死亡。花開必花落,有生必有死。每個人都有走到生命盡頭的一天,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患臨終前受折磨,備受冷落,失去精神支柱。如何做到去者能善終,留者能善留,生死兩無憾?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使然,過去大多數華人習慣只談生,避談死。時代不同了,隨著一些熱心華人的推動,西方人重視的「臨終關懷」近年逐漸走進北美華人社區,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人在生命末期療護(Palliative Care)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臨終關懷的宗旨就是為了讓病患享盡天年後自然死亡,即中國人說的「壽終正寢」。臨終關懷的對象是那些瀕臨死亡的人,即通常診斷生命只有六個月或不足六個月的病人。臨終關懷的目的並不是放棄對病人的治療,既不延長死亡也不提前結束生命,而是尊重生命,希望病人得到最舒適、安詳的照護,讓病人擁有生命的尊嚴,在親友關愛下,透過悉心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狀處理來改善個人餘壽的質量,有尊嚴而無遺憾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安心離開這個世界。 

病人尊嚴是臨終關懷關心的問題。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悲痛中,以致忽略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如何使病人在臨終時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與關懷?不但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 

把握現在 活在當下 

2005年12月在加州成立的美華慈心關懷聯盟(Chinese American Coalition for Compassionate Care,簡稱CACCC),由任職護理師的美國癌症協會北加州華人分會前會長陳明慧(Sandy Chen Stokes)等人發起,成員包括佛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信仰的華人,是全美迄今唯一為華人從事臨終關懷服務的組織。目前有170多名會員,代表50多個團體,包括國家安寧和緩和療護機構、加州慈心關懷聯盟、美國癌症協會加州華人分會、阿茲海默症協會北加州分會及慈濟美國分會等。該組識以舊金山灣區和矽谷華人集中地區為活動大本營,準備擴大到全加州和全美各地。 

CACCC成立的背景,源於2002年至2003年,在加州灣區服務多年的華人資深護理師陳明慧,代表加州慈心關懷聯盟(California Coalition for Compassionate Care),針對在美華人做了一項對生命末期的需求評估,調查對象包括82名講國粵語的華人和八名華人醫生。 

報告顯示,許多在美華人因語言和文化關係,缺乏乏適當的生命末期資訊,在家人生命末期,往往面臨棘手的醫療抉擇。大多數人以為只有兩種選擇,即「不顧一切的急救」或是「放棄治療」。這種錯誤信息是因為缺乏生命末期療護的疼痛控制、安寧療護、臨終過程和事前指示。由於語言和文化不同,與醫護人員之間溝通不良,彼此缺乏信任。許多經歷過家人病故的過來人表示,如果當時有較多資訊,會做出不同決定。

 
不少華人醫生也反映,華人的一些宗教信仰和觀念,對提供有品質的臨終關懷造成阻礙,其中包括:相信提到死亡就會導致提早死亡;認為病人死在家中會帶來厄運,並使房子難出售;即使在生命末期,仍害怕服用止痛藥物會上癮;不易接受讓陌生人來家裡提供醫療照護等。
陳明慧說,由於從事護理工作多年,知道華人社區在醫療上的一些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教育和臨終照顧方面的資訊,如醫療照護事前指示(Advance Health Care Directive)和「安寧療護計畫」(Hospice Program)。 

她感慨地說,每一個人總有一天會走的,只是不知什麼時候會走,如何走法。世事無常,人命在呼吸之間,把握現在,活在當下,才能做到生死兩無憾。中國人忌談論死亡問題,她看過很多病人,臨終時在醫院因為急救,受了很多沒有必要的痛苦,令她覺得非常遺憾。 

旦夕禍福 未雨綢繆 

陳明慧接觸過的一些醫護人員表示,換了是他們自己要走的話,不會選擇這種急救治療方式,「因為那只是延長死亡時間」。那麼,為什麼醫院要做這些增加病患痛苦的治療呢?原來,這些病人沒有預先填寫「醫療照護事前指示」的表格,根據美國法律,必須假設病人希望被急救,所以醫院必須盡力搶救,而使病人臨終前受到許多不必要折磨。 

由此,陳明慧聯想到,當一個人身體健康時,可以根據自己意願選擇想看的醫生,以及要不要動手術等,但一旦病重或失去知覺,不能由自己做決定時,家人會否為自己做出正確決定?如她的父親1999年在台灣過世,她眼睜睜看著父親臨終前插管急救,受了不少無謂痛苦,至今想起仍心痛。
她說,許多在美華人不知道可以事先填寫「醫療照護事前指示」的表格,更不知自己有權利選擇是否需要急救,子女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談論。有的年輕人思想更比不上長輩,例如父母主動在子女面前談論身後事,做子女的卻阻攔不讓說,甚至有人還「呸呸呸,現在說這些幹什麼,長命百歲……。」 

經常來美交流「生死學」的台灣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共同主持人紀潔芳指出,通常病人願意交代後事時,家人宜把握機會用心聆聽,而不是阻擋他說出心裡話,這是為人子女應該學習的態度。
陳明慧說,有人以為自己身體還健康,不需要太早填寫「醫療照護事前指示」,其實「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但自己要準備好,家人和醫護人員也要準備好。她形容,棺材是用來裝死人的,而不是用來裝老人的。以她多年做護理師的經驗來說,就耳聞目睹不少人年紀輕輕,就已罹患不治之症,甚至有高中生罹患末期癌症的病例。 

她指出,雖然美國各州法律不盡相同,但每州都有「醫療照護事前指示」,內容大同小異。1991年美國聯邦政府規定,所有Medicare、 Medical收費的醫療機構,必須詢問每一位病人,有沒有填寫過這份表格。如果有,就會請病人影印一份給醫院,否則就問病人有沒有意願希望了解其內容。陳明慧發現由於語言隔閡,很多華人不了解這份表格的功能。 

她指出,目前大概有90%的美國人,包括醫護人員,非常支持「醫療照護事前指示」,但只有不到10%的華人填寫這份表格。其原因,除了表格沒有中文說明,一般華人忌諱談論死亡也是重要原因。 

本身是佛教徒的陳明慧說,很多華人都有「全屍」觀念,不喜歡身後遺體被解剖和捐贈器官,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尤其對出家人來說,遺體被解剖是對修行的極大傷害。

 
她說,很多華人不知道可向所居住的郡(County)的法醫預立臨終交代事項,表明因個人宗教信仰關係,將來臨終時,不要馬上搬動身體,也不希望被解剖遺體。同時,當氣息將斷未斷時,不要注射強心劑、人工呼吸或其他緊急救護,以免增加痛苦,驚動心神。另外,人在醫院過世後,通常馬上被送入冰櫃存放,但佛教徒希望在10小時內不要移動遺體,並希望別人為其助念往生。在美國一些州,如加州,事前提出要求可如願。 

活得有品質 走得有尊嚴 

陳明慧說,一個人要走得好,先要活得好,人在生命的旅程中要未雨綢繆,活得有品質,走得有尊嚴。根據全美一項統計,發現很多人不怕死,但害怕死亡前的痛苦,也怕因為生病躺床上,大小便失禁,身上插滿管子不能說話,失去尊嚴和獨立自主權,成為親人、社會的負擔,又怕不當地被延長或縮短生命。 

陳明慧說,大部分人都不願在陌生環境、周圍有許多不認識的人,身上插滿管子,受很多痛苦而離開人世,而希望在一個舒適、熟悉的環境,在心愛的人陪伴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許多人在財務方面會做很好安排,但在身體方面卻不如此。因為沒有填寫表格,家人不知病人心願,導致病人接受許多不必要的醫療措施。 

她指出,每個人一生中會花許多時間安排旅行、婚禮、孩子的畢業典禮、生日等,可是卻沒有多少人會花兩周時間計畫,如何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她認為,如果及早填好事前指示,將是給自己跟親人一份最好的禮物。
 
在醫療指示中,可以寫下自己接受或拒絕延長生命治療的意願 (如心肺復甦術、餵食管、呼吸器)、接受止痛藥物、器官捐贈、指示醫生關於你的治療意願及價值觀等。

 
她指出,在填寫「住院前不做心肺復甦術」表格時,可以要求如果在醫院外發生事故,不做心肺復甦術(CPR)。許多人都不知道CPR的真正作用。一般最有效的CPR,是對突發性的死亡,如因車禍、溺水、電擊等,導致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如果做人工心臟按摩幫助心臟跳動,可以恢復機能,然後接受治療,存活的機會非常大。 

如果是臨終病人,如癌症末期,或嚴重尿毒症,或本身器官已損壞,這時心臟停止跳動,是自然走向死亡的過程。對病人來說,這個過程不會太痛苦。如果硬是幫他做CPR,給他身體增加非常大的負擔,效果非常差。假如家人還要求做氣管切開,打洞插管子,再做心肺按摩,這不是延長生命,而是延長死亡。陳明慧就常常看到,家人要求對病人急救,但在施行CPR時,家屬不敢看,醫生不願做,最慘的是病人。 

末期關懷 敏感話題
 
生命末期關懷在華人社區是個敏感話題。為了向華人宣傳臨終關懷理念,並提供生命末期中文資訊,美華慈心關懷聯盟成立以來,在華人社區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教育宣傳活動,並提供法律文件準備、在家看護教育等,為華人提供一個有尊嚴、被尊重,有意義面對人生臨終問題的環境,以及舉辦義工訓練計畫等。 

台灣名歌星蔡琴今年4月下旬赴美西庫比蒂諾舉行「不了情」防癌募款演唱會。蔡琴的確是「有琴(情)有義」,三次來美演唱都不收分文。今年捐款對象包括史丹福大學亞裔肝臟中心、角聲癌症基金會及美華慈心關懷聯盟等。
 
美華慈心關懷聯盟主席李玲希望人們用健康的心態面對死亡,幫助身處苦難的人。早在2006年底,她出任美國癌症協會加州華人分會會長時,該組織就推行「喘息行動」,即每一組人負責每周一天義務照顧生命末期的病患,目的是向需要24小時看護的病患家屬伸出援助之手,讓那些精神、體力都處於極度疲勞中的家屬有喘一口氣的機會。她引用中國俗話:「久病無孝子。」說明「喘息行動」的重要性。 

在這方面,李玲有切身體驗。1992至1993年間,是她心力交瘁的日子,由於她摯愛的父親李雨田患末期癌症,大小便不能自理,兄弟姊妹散居各地,住得距離父母最近的李玲一肩挑起照顧父親的重擔。她說,那時好希望有人接力一下,那怕僅僅聽她訴一下苦,都讓她感覺好些。
李雨田原職教師,是位東北漢子,為人豁達,對身後事的安排交代十分清楚,包括追思禮拜唱什麼歌都事前指定。李玲說自己在父親身上學到許多東西。李雨田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之後闊別東北老家43年,一直念念不忘回去拜祭亡母及祖墳。在他臨終前一年(1992)終於達成心願,翌年他了無遺憾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子欲孝 親不在 

身為基督徒的李玲指出,中國文化比較忌諱談論死亡,但是透過各種人道關懷,可以讓癌友生命最後一程走得更好一些。「我們無法減輕病患的痛苦,但是可以陪同病患及家屬一起走過這一程。」
李玲不久前才剛剛送走一位在臨終關懷名單上的年輕癌友,他來自中國大陸,孤身一人在美,正當要大展鴻圖時,卻罹患不治之症。 

李玲說,針對不同病患有不同話題,盡量幫助對方把心扉打開,將埋藏在心底深處的鬱結說出來。如上述這位癌友喜歡政治,她就跟他說喜萊莉、奧運聖火等。 
李玲在2002年至2003年期間,曾照顧一名來自中國北京的血癌病患劉曉梅,她是留學生,在美無親無故,李玲與她結下深厚情誼。 

劉曉梅後來回到北京,臨終前一天要求跟李玲通越洋電話,當時她已經不能言語,只能喘氣。李玲在電話這端告訴她,她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大家透過她的病了解到許多關於血癌的知識,可以幫助到其他同類病患,大家都很想念她、愛她。 

第二天,劉曉梅與世長辭,劉的家人告訴李玲,劉曉梅聽了她一番鼓勵說話後,高興地流下眼淚,走得很安詳。 

李玲還接觸過一位單親媽媽,好不容易含辛茹苦拉拔兩名兒子成人,兒子念完研究所畢業,正思報母恩之際,媽媽卻已是癌症末期,雙方都一肚子「怨」,怨什麼?做媽媽的怨自己好不容易卸下生活重擔,原以為好日子就在前頭,沒想到還未及看到兒子成家立業,生命卻走到盡頭。兒子也怨,母親養育之恩還未報答,卻天不假年。「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

 
李玲希望每一個人都學會「四件事」,即學會「放下」,如果是別人對不起自己,原諒對方,將以前的種種不快一筆勾消;如果是自己對不起別人,要跟對方說對不起,請求原諒;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要說謝謝;最後跟自己所愛的人說「我愛你」。 

紀潔芳 生命教育推手 

被稱為海峽兩岸四地(香港、澳門、台灣、中國大陸)「生命教育的推手」的台灣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共同主持人、吳鳳技術學院教授紀潔芳,擅於深入淺出述說生老病死。 

紀潔芳多次到美加取經研習,並多次邀請國際著名學者到台灣交流,以及參與ADEC(美國死亡教育與輔導協會)及ASS(美國自殺防治協會)培訓。2004年獲加拿大生命意義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紀潔芳4月下旬再度應ASS及ADEC邀請來美,先後出席在波士頓舉行的ASS大會,以及在蒙特婁出席ADEC會議,探討生命回顧法,以及在照顧癌症末期病人時,如何運用兒童生死教育教學方法。她與「美華慈心關懷聯盟」等慈善組織互動良好。 

因緣際會,紀潔芳接受《世界周刊》訪問,敘述了在「十年生死路」上推動生命教育、倡導臨終關懷的甘苦和成效。 

她指出,臨終關懷指的是對每個人臨終事項的關心與照護。養生送死乃人倫大事,生育子女從胎教開始到對父母臨終大事,宜事先規劃及有所準備。 

紀潔芳說,老年人對死亡較為敏感,除少數較豁達的人,大多數對死亡皆避而不談,但在心中卻憂慮死亡問題,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針對老人生死問題,如果能透過團體上課方式,老年人較能在自然氣氛中接受死亡準備知識,尤其是熟人的案例,往往能起到較好示範效果。 

她說,有些銀髮族非常開通,不懼怕死亡,且已為自己準備後事,預訂骨灰位,令人欽佩。她舉例,參加一位朋友的骨灰安葬儀式,意外在現場碰到兩位認識的長者,她問她們怎會來此?對方說:「我們是來訂將來安放骨灰罐的位置。我倆從小一塊長大,將來骨灰罐也要放在一起。但我兒子一向節省,將來要是他來訂位置,一定訂便宜的,不如我生前來選自己喜歡的位置及骨灰罐。」
紀潔芳一位好友的母親更「妙」,好友陪母親到美國探親,母親隨身帶著早已準備好的「老嫁妝」(即入殮時穿的壽衣)赴美,結果帶去又帶回台灣。紀潔芳去探望她時,對她隨身帶著「壽衣」的豁達表示欽佩。老人說:「這條路大家遲早都要走的,有準備比沒有準備好。到了美國,如果突然往生,美國人的衣服我才不要穿。」 

紀潔芳說,對過世老人的亡靈需要循循善誘,好的言語可以引領亡靈的正確方向。她舉例,黃先生篤信佛教,雖然身患重病,但他對死後世界充滿希望,一心祈求去世後到極樂世界。由於他平日神閒氣定,在癌症末期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在生命最後時刻,在大家助念下於家中安詳往生。12小時後他在美國做醫師的小兒子才趕回家,一到門口就下跪,匍匐爬到父親床前磕了三個頭,掀起陀羅尼被,見父親面目慈祥,宛如睡著。也學佛的黃醫師眼含淚水,以平穩的聲音對父親說了三段令人動容的話: 

「爸爸,我是承恩,我從美國回來了!爸爸您不是一直祈求要跟隨阿彌陀佛學習佛法嗎?現在您的世緣已到,您要放下萬緣跟著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好好修行,而且極樂世界需要好老師,您可以幫助阿彌陀佛教化,願您早日乘願再來娑婆世界渡化我們!」 

「爸爸!您一生含辛茹苦教養我們。如今大哥姊姊和小弟在學校教書,我在美國行醫。今天我們能為大眾服務,奉獻社會,這都是您的功德!」 

「爸爸!您放心跟阿彌陀佛去吧!我們會好好孝順及照顧媽媽,我們兄弟姊妹還是會和您在世一樣相親相愛、互相扶持。」 

紀潔芳指出,黃醫師三段說話,勸父親放下、回饋父親,令父親安心,非常有智慧。通常人去世後聽覺的功能在最後才失去,家人與其嚎啕大哭:「爸爸!您為什麼不多等我一會?我好遺憾!」倒不如好好引領亡者安心往生。 

她說:「黃老先生聽到兒子一席話後,眼角淌出淚水,面露微笑,真不可思議。」 

紀潔芳還身體力行,引領銀髮族討論如何辦後事。她在台灣長青大學為長者主講「身心靈整體健康」(實質是生死學,但上年紀的人忌諱)課程時,一直等待在適當時機切入生死主題。學期快結束,有位80多歲的學員問到:「紀教授,你認為人死後土葬比較好還是火葬比較好?」她藉機請大家自由發表意見,眾人七嘴八舌,王老先生搶先發言:「我認為土葬比較好,人死已經很可憐了,還要被燒,是會痛的!」 

「我不同意,人死後,靈魂已經離開身體,身體不會有感覺的。」張老先生反駁。 

「那為什麼有人在火化時,手會舉起來?」
 
「那是因為筋骨還有彈性,過熱會反應。」 

「我覺得火葬較乾淨,而且骨灰寄在佛寺塔中,每天有人上香,初一、十五或逢年過節,寺中都會祭拜,就算後代子孫沒來寺中,師父還是會來幫我誦經、拜拜,較溫馨。不像土葬,在荒郊野外,孤伶伶的,好淒涼!而且一年只有清明節熱鬧一次。」李老太太說。 

孫老太太接著說:「我算過了,用火葬及骨灰罐寄放塔中較省錢,用土葬較花錢還要看風水,七年後要撿骨,又讓子孫忙一次。像我家祖墳散落十多處,每年清明節,子孫疲於奔命,令人不忍。不如火葬,存放塔中,子孫祭拜較方便。」
 
「我覺得你們說的都太麻煩,我要海葬,火化後骨灰灑在海中,省錢省事,還可到處遊歷,連存放的位置都不要。」王老太太的先進觀念,令有些老人覺得「不可思議」。 
推動環保不遺餘力的馬老先生則「語驚四座」:「我要樹葬,我已經認養了一棵樹,火化後,家人會用易腐的紙盒裝骨灰,埋在樹的四周,人們看到茂盛的樹,吃到好吃的果實,就是我對社會的回饋。我已經寫好遺囑,並已向兒子交代清楚。」 

紀潔芳說,這場討論雖然眾說紛耘,但大家已充分交流了各自理念,互相學習,尤其對不敢討論自己後事的人產生激盪作用與示範效果。 

她強調,臨終關懷,讓往生者安心離去,做到「生死兩無憾」,非常重要。她說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趙教授的媽媽跟妻子長期不睦,自感生命無多的趙媽媽對護士訴說:「我的媳婦自從和我吵架後,就沒有叫我一聲媽媽,我死都不瞑目。」 

護士將這句說話轉告媳婦。媳婦說:「我每次去看婆婆,她都不給我好臉色。」 

護士告知:「我看妳婆婆過世是這一兩天的事,叫不叫由妳決定。」 

媳婦左思右想,還是提著一籃水果來看婆婆。躺在病床上的婆婆本來臉朝著病房門口,看到媳婦就180度轉過身子。媳婦想你會180度我也會,隨即轉身想離去,但被護士牽著她的手推進病房。媳婦一眼看到病床上的婆婆宛如風前之燭,氣若游絲,一陣心酸,情不自禁叫了聲:「媽!」 

婆婆沒有理會,這時媳婦想到剛過門時,婆婆也是非常疼愛自己的,自己也有年輕不懂事的地方,為什麼要跟老人計較呢?想想她流下眼淚又叫了一聲:「媽媽!」 

婆婆還是沒理她,媳婦這時已淚流滿面,再親切叫道:「媽媽,對不起!」 

婆婆被融化了,與媳婦抱頭痛哭,當晚婆婆就去世了。第二天趙教授陪著太太來向護士道謝:「謝謝妳及時推我一把,當我看到婆婆安然滿足的離開人間時,好慶幸我及時趕來看她,叫她媽媽,打開了兩人的心結。否則婆婆含恨而終,我一輩子活在來不及道歉的遺憾及陰影中,那真的是兩敗俱傷,我們年輕人跟老人家沒有什麼好計較的,生活踏實,心安理得才最重要。」
 
紀潔芳指出,婆婆心中的衝突及不滿釋放後,放下就走了,這幸虧有護士的提醒及想通了的媳婦配合。 

生命無價 人間有愛 

「生命無價,自有天地;人間有愛,就在行動。」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指出,如果大家都能跟紀潔芳教授一樣,化身慈悲,挺身生命教育的焰火,一定能用愛載更多人行過翻滾的生死大海,用愛陪伴更多人跨越前世今生。
 
周進華指出,「紀潔芳」三字已是台灣生命教育的關鍵詞,十多年來,她不遺餘力辦理大小研討會,使生命教育在海峽兩岸四地萌芽、生根、成長而茁壯。
 
紀潔芳出身佛教世家,深受佛學大師李炳南啟蒙。1995年在台灣彰化師範大學開授「第一堂生命的課」。有位學生上過這堂課,畢業後當了老師,因任教班上一名學生猝死手足無措,打電話向紀潔芳求助「如何面對死亡?」其後陸續有校友打電話給她或回校求救:「老師,我的學生車禍走了,我該怎麼安撫班上學生?」「老師,我的學生癌症走了……」、「老師,我好痛心,我的學生自殺了……」。連串問題,讓她驚覺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好像從來未有人觸及「死亡」這個話題。由此展開她推動生死學、對生命教育的重信願行,希望讓更多人生死兩無憾。 

紀潔芳根據其教學經驗,與她的研究助理鄭璿宜合著《生死教育教學》一書,版稅全數捐贈佛教蓮花基金會及其他慈善機構。紀潔芳說,出書目的是「以生死會友,以生命引領生命。」 


資訊參考
有鑑於華人社區缺乏與生命末期相關的中文資訊,美華慈心關懷聯盟翻譯了加州「醫療照護事前指示」及「安寧療護計畫」的中文說明,欲獲得詳盡資料者,可上網:
www.caccc-usa.org(美華慈心關懷聯盟網址)或點擊:
http://www.caccc-usa.org/resources.html 

另外,欲了解美國各州的「醫療照護事前指示」,可上網:WWW.nhpco.org
(即National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Orgnization,簡稱NHPCO,是全美最大的安寧療護團隊),可以點擊左手邊的Advance directive(AD),會帶大家進入各州的AD表格。
有關生命教育教學資源,可上生命教育學習網查詢:www.life.edu.tw

紀潔芳歡迎讀者用e-mail聯絡: jfchi@mail.wfc.edu.tw

世界周刊 2008-05-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sta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