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9月美國洛杉磯警方在一座普通的公寓裡發現一位老人遺體,那時她已去世多日,享年七十五歲,這位獨居老人,就是最傳奇的華人作家---張愛玲。
 
著名導演李安執導電影《色·戒》即將上映,李安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的新片色戒,片中描寫一名平凡的女學生,在對日抗戰期間, 投身情報工作負責,其最終目標,就是漢奸易先生。
 
其實很少人知道,提供這篇故事竟是張愛玲的初戀—胡蘭成(後因漢奸罪被通緝逃亡,轉往台灣發展,曾在文化大學任教)。之後張愛玲前往美國,結識第二任先生賴雅,異國婚姻的老少情緣,也是張愛玲最後一次婚姻。

英文有句諺語:“沒有人是座孤島。”而張愛玲說:“我有時覺得,我是一座島。”
張愛玲還說:“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感覺上,她第一段感情是相知,第二段感情是相惜。讓我們一起探訪張愛玲的感情世界。



 
 
 
-----------------------------------------------------------------------------------------------------------------------------
 
第一段感情~~~為相知而愛

       張愛玲與胡蘭成,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胡蘭成被稱為汪精衛的“文膽”,是一位聲名狼藉的文化漢奸,而他在愛情上的不專一,也使張愛玲的精神深受傷害,而遭憐惜張愛玲的人斥罵。


       胡蘭成與張愛玲的感情糾葛始終是人們口中不老的話題。他們兩人的人生愛情軌跡如同兩條直線,原本平行,始終不會有交集的點,然而愛情的力量使他們的人生軌跡出現了傾斜,兩條直線有了交點,而造物弄人,最終卻在剎那的激情與熱烈之後,他們又重新走向了各自的方向,而且漸行漸遠。就張愛玲與胡蘭成來說,即他雖壞,她卻仍不禁要愛,愛中是也有恨,雖恨仍愛。造物弄人,可見一斑。


       胡蘭成是個朝秦暮楚的蕩子,他對女人,見一個愛一個,情雖不偽,卻也不專;張愛玲與人交往則很矜持,不善交際,不見生客,對異性的求愛信,拆也不拆,更別說看了。但為什麼對胡蘭成這麼癡情?張愛玲與胡蘭成是相知的,胡蘭成說:“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所看重的就是這一點,但胡蘭成對張愛玲只是相知,卻不相隨,也不專一。張愛玲用她的孤獨、寂寞和蒼涼為代價,弄懂了人生“相知”者難求“相隨”者更難求的道理。

 
---------------------------------------------------------------------------------------------------------------------------------
第二段感情~~為相惜而愛
張愛玲最後一次婚姻:異國老少情緣


1952年,張愛玲化名張瑛,以去香港完成學業為由離開上海申請去了香港。 
  她在香港生活了3年,結識了她終身的摯友和相助者宋淇。她在香港也寫了一些作品,但她的作品的吸引力已經很有限了。她覺得,香港似乎也沒有她的前途,於是她決定移民美國,想到美國發展。當時的美國駐香港領事館文化專員理查·麥加錫充當了她移民美國的擔保人。1955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她離開香港去了美國。那時,她已是35歲。

 
  在美國有一種不為中國人熟悉的組織叫文藝營,這是一種專門向那些有才華的藝術家提供免費住宿和創作條件的地方。張愛玲移居美國後,雖然她的《秧歌》(英文版)已在美國發表,且得到一定的好評,但沒有給她帶來多大的收入,她開始為自己的生計發愁。1956年2月,與許多美國作家一樣,她向位於新罕布希爾州彼得堡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寫信,請求幫助。張愛玲很快被允許進入這個文藝營,分到了宿舍,而且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文藝營裏,每天上午,各式各樣的藝術家都聚集在一起共進早餐,用完早餐後,便各自回到工作室,互不干擾,專心創作。為了不影響創作的連續性,藝術家們的午餐是從放在工作室門口的午餐籃子裏自由提取的。過了下午4點,是文藝營的自由活動時間,然後共進晚餐。正是在集體活動的時間裏,張愛玲認識了一個叫賴雅的男人。 

  他們的第一次相遇是3月31日,第二天又有機會小談。賴雅了解到這個東方女子來美國的經歷,在他眼裏,張愛玲莊重大方,具有東方女子的美。之後又有了一次小敘。開始時,他們常在餐桌旁、走道上對談,半個月後,他們便開始到對方的工作室做客了。張愛玲把自己的小說《秧歌》給賴雅看,賴雅對它欣賞不已。緊接著,他們單獨來往了,他們談論中國的政治、中國的書法,談論文藝創作,彼此好感日益增多。兩個多月後,這一對不同國籍的老少作家戀愛了。這時,賴雅65歲,張愛玲36歲。 

  賴雅是德國移民的後裔,17歲就讀賓州大學文學專業,後入哈佛大學攻碩士學位,畢業後,在麻省理工大學任教。後來他辭去教職,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賴雅發表過不少作品,許多美國著名作家曾經都是他的好友,並十分欽佩他。但他天生是一個流浪者,不願受家庭的束縛。 

  賴雅還曾是好萊塢圈子內被導演和製片人欣賞的劇作家,他寫的許多劇本都很受歡迎。

  張愛玲與賴雅的關係發展出乎預料得快。賴雅在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的期限到了,他又獲准去了紐約州北部的耶多文藝營,他要在那兒呆6個星期,他只好與張愛玲告別。張愛玲親自送他到車站,彼此傾訴了感情。儘管張愛玲手頭拮據,臨別時,她還是送給賴雅一些錢,賴雅深受感動。 

  賴雅在耶多經常給張愛玲寫信,他盼望著10月份能重新回到麥克道威爾文藝營。7月5日,他突然收到張愛玲的來信,得知張愛玲已經懷上了他的孩子。他吃驚不小,因為30多年來,他早已習慣了無牽無挂的單身生活,現在,他不得不面對這種令他難堪的情況。他慎重地考慮了一下,在收到信的當天下午就向張愛玲寄出了一封求婚信。 

  懷孕也讓張愛玲感到興奮,由於沒有及時收到賴雅的求婚信,她急匆匆趕到了耶多。兩人在餐館裏共進晚餐,並談了很多。賴雅當面又向她求婚,可是他堅持不要這個孩子。第二天,他們又在公園裏討論了很久,討論婚姻和孩子,還討論了寫作計劃。他說他想與張愛玲合譯一本詩集,而張愛玲這時也正好在構思幾個短篇小說。最後,張愛玲還是同意了賴雅的意見,不要這個孩子。

  到了6月30日,她自己在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的逗留時間也到了,她重新提出延期申請,沒獲批准。看來又要借住旅館了,幸好一位營友幫助她,讓她在自己一所空置的公寓裏居住。 

  這一年的7月,張愛玲有了她與賴雅的孩子,但他們依然只能各住東西。賴雅當時在耶多文藝營,而張愛玲卻形影孤單地住在紐約市。 

  孩子流產後,他們舉行了婚禮。婚後在紐約市呆了一段時間。10月後,雖然他們能一道返回彼得堡,而他們的所謂“新家”,依然是那個麥克道威爾文藝營。 

  1957年4月中旬,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的居住期限又到了,他們不能再申請新的享有期了。賴雅再次向耶多申請,也遭拒絕。他們只好尋找新的住所,後來他們在彼得堡一條狹長的坡形街上,找到了一所公寓,月房租61美元,不包括電費。這對沒有固定收入的他們來說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 

  張愛玲不適應小鎮鄉下的生活,她習慣大都市的繁華,她認為大都市的機遇也比較多。1958年春,張愛玲又和賴雅一起討論遷居的事。賴雅不願意離開彼得堡,不願放棄平和寧靜的生活。但為了張愛玲將來的發展,他還是同意遷居了。他們一起向亨亭屯·哈特福基金會(文藝營)申請居住。同年7月,亨亭屯·哈特福寄來了錄取通知書,11月,他們遷居到了那裏。他們在文藝營住了6個月,又覺得時間長了會遠離生活,影響自己的創作,於是他倆又開始計劃遷到舊金山。

 
  1959年5月13日,他們離開哈特福文藝營,坐上朋友為他們送行的小車,經8小時的路途勞頓抵達舊金山。先在一家小旅館落腳,後又選定布希街645號公寓作為棲身之地,月租70美元。賴雅還在附近找了一間小小的辦公室,每天去那兒寫作。自此,他們倆算是過上了一段正常的家庭生活。張愛玲的創作慾望依然很旺盛,為了錢,她寫了大量的商用劇本。那段時間,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香港宋淇夫婦提供的寫作任務,麥加錫給的翻譯工作,賴雅每月50美元的社會保險金和數目極少的版稅費。 

  1959年12月,張愛玲就開始打聽去香港的費用,1961年夏天,她終於向賴雅提出了想去香港發展的計劃。他們倆不得不又一次分手,為了寫作,也是為了錢。 

  賴雅中風,張愛玲又匆匆從香港返回。從1962年起,他們住在華盛頓,生活中小災小難不斷,賴雅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最糟糕的是,香港電懋公司後臺老闆陸運濤因飛機失事喪生,公司失去了經濟靠山,連宋淇也不得不另謀出路,張愛玲也就失去了來自香港的收入。又一次為經濟所迫,他們放棄華盛頓公寓,搬到政府廉價住所───黑人區的肯德基院中去了。 

  此後的遷居,除了經濟原因,主要還是與賴雅的身體狀況和張愛玲的工作有關了。第一次是1966年9月,張愛玲把癱瘓的賴雅從黑人區的住所搬到了邁阿密,因為她那時正好在邁阿密大學擔任駐校作家。第二次是1967年4月,張愛玲又把病入膏肓的賴雅從邁阿密帶到了康橋,因為此時張愛玲打算翻譯晚清小說《海上花列傳》,而且被麻州康橋的一所大學邀請為其成員。張愛玲在康橋一邊工作,一邊照看賴雅,直至賴雅去世…… 

1995年 9月8號,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美國洛杉磯警方在一座普通的公寓裡發現張愛玲的遺體,那時她已去世多日,享年七十五歲。

  張愛玲最終也走了,她離開了這個世界。
 
  英文有句諺語:“沒有人是座孤島。”而張愛玲說:“我有時覺得,我是一座島。”
  張愛玲還說:“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來源:深圳晚報
 
 
---------------------------------------------------------------------------------------------------------------------------------
 
〈色,戒〉背後的含意

 張愛玲藉著胡蘭成所提供的故事寫成〈色,戒〉,原本特工之間的明槍暗箭轉換成男女之間的占有與愛憐。王佳芝對易先生的愛和易先生對王佳芝的狠心,不禁讓人想起了張愛玲與胡蘭成之間的恩怨。

當我們翻看胡蘭成以生花妙筆、洋洋自得寫成的《今生今世》時,無可諱言的他是個才子,還個風流才子,但他並不真正懂得張愛玲。他曾經愛過張愛玲,這是不假,但絕對不及張愛玲愛他的一半。

胡、張之戀最感人的地方,不是他們相識的時候,也不是兩人終日情話到天明的時候,更不是排除艱難結為秦晉之好的時候,而是在胡蘭成負情之後,張愛玲癡苦之時。尤其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十日張愛玲寫信給胡蘭成正式分手時說:「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惟彼時以小吉故(『小吉』,小劫,劫難之隱語)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隨信還附寄了三十萬元,那是張愛玲所寫的電影劇本的稿費。曾經滄海難為水,到底曾經愛過,而且是刻骨銘心的愛,哪怕縱有萬般委屈,在胡蘭成因漢奸罪被通緝逃亡中,她不願增加他的困難,因此直到一年半後她才提出分手。張愛玲在改寫這個故事時,回首前塵往事,她把自己投影在王佳芝的身上了,因此她筆端流洩出「雖然她恨他,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感情」。

學者方燕指出,《半生緣》的改寫是在張愛玲的第二任丈夫賴雅去世的次一年,那無疑是張愛玲在人生又一次孤身飄零後,對胡、張往事的最後回眸。而改寫歷時三十年的〈色,戒〉發表於《半生緣》之後十年,此時在他鄉異國的張愛玲更顯得孤寂。

雖然她堅決拒絕作家朱西寧在一九七四年致函邀她到台灣和胡蘭成會面(當時胡蘭成在文化大學任教),但她在提筆改寫這故事時,難免會回首前塵往事,而因為經過長時間歲月的淘洗,當時的傷痛多由平和甚至美好的回憶來處理,只是有些創傷是永難復元的,因此張愛玲在此時更有著清醒的自省。

小說名為〈色,戒〉,其實已不單是表面的意義,它不是易先生的好色之戒,而該是王佳芝的情之戒,是所有女人的情之戒,當然更包括張愛玲自身。這又是張愛玲的一次不經意的坦露自己。(蔡登山)
 
 
部份內容來自下列網站:
http://www.geocities.com/csyh76/hist094.htm
http://big5.ce.cn/gate/big5/book.ce.cn/xsly/200707/09/t20070709_12105868.shtml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9223/2006/09/04/1266@120193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asta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